“小金灵”上线助力你的换“城”计划_
1911 2025-05-13 04:28
的速度进行5min离心处理,对血清进行分离,对β-CTX,即胶原降解产物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检测;BGP,血清骨钙素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进行检测;CT,即降钙素,应用免疫比浊法进行检测;P1NP,即1型前胶原氨基端延长肽,应用ELISA酶联免疫法进行检测;PTH,即甲状旁腺素,采用放射免疫法进行检测;25-羟基维生素D,应用免疫学检测方法进行检测;RF,即类风湿因子,应用速率散射浊法进行检测。骨质疏松共分为4期,关节端发生骨质疏松或正常为Ⅰ期,骨质疏松除关节端,还呈现骨侵蚀或囊样破坏(关节软骨)为Ⅱ期;囊样破坏(关节软骨)明显,关节呈现半脱位畸形的状态为Ⅲ期;骨性强直或纤维性强直为Ⅳ期。
1.3评价指标
本次研究的评价指标为骨矿物质含量、骨密度、骨代谢各项指标(β-CTX、BGP、CT、P1NP、PTH、25-羟基维生素D)、类风湿因子(RF)。
1.4统计学方法
本次研究中对比数据处理分析均选择版本为SPSS23.0的软件包,验证计量数据、计数数据分别以t和x2为方式,统计学意义判定以(P<0.05)为依据,表明对比数据差异性显著。
2结果
2.1对比两组骨矿物质含量、骨密度
相对比于对照组,实验组患者BMC、BMD降低明显,对比差异性显著(P<0.05),见表1。
2.2对比两组骨代谢指标
相对比于对照组,实验组BGP、CTX、P1NP提升明显,25-羟基维生素D降低明显,对比差异性显著
(P<0.05),而2组PTH对比差异性并不明显(P>0.05),见表2。
2.3X线骨质疏松分期情况
经X线检查,发现90例患者中骨质疏松Ⅰ、Ⅱ、Ⅲ、Ⅳ期的例数分别为24、36、18、12(例),伴随分期越高CTX提升越明显,BMC、BMD降低越明显。
2.4对比两组类风湿因子情况
实验组类风湿因子为(25.87±1.05)IU/ml,而对照组类风湿因素为(2.45±0.23)IU/ml,可见于对照组相比,实验组RF提升明显,对比差异性明显(t=206.7007,P<0.05)。
3讨论
类风湿关节炎在患病过程中一般会合并骨量减少,严重者会导致骨质疏松发生。本次研究显示,相对比健康人,类风湿关节炎的骨矿物质含量、骨密度均减少明显,表明类风湿关节炎很可能发生骨质疏松,与以往很多临床研究结果基本一致。检测骨代谢各项指标,可对骨吸收、骨形成各项指标信息实施动态了解,对骨代谢变化可快速查明。本次研究显示,相对比健康人,类风湿关节炎CTX提升明显,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与健康人相比,骨量丢失较为显著,此研究结果与其他临床研究所获得结果基本相同,类风湿关节炎在发生骨破坏和骨质疏松之前会呈现骨吸收的情况。本次研究显示,相对比于健康人,类风湿关节炎患者BGP水平提升明显,因此,表明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呈现高骨转换型。且从研究结果中分析,CTX越高,患者骨矿物质含量、骨密度减少越明显,但是BPG与骨矿物质含量、骨密度并不存在相关性。
骨矿物质含量、骨密度可对患者骨质量进行反映,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矿物质含量、骨密度明显降低,表明患者明显骨量丢失,另外,CTX越高,患者骨矿物质含量、骨密度减少越明显,可见,骨吸收指标越高表明骨量丢失越明显。类风湿因子越高,骨密度越低,同时骨吸收越明显,表明类风湿因子可反映骨破坏的风险性。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应用X线可对关节破坏和骨质疏松进行分期,可对骨破坏进行判断,伴随分期的不断进展,患者CTX提升越明显,骨密度也呈现降低明显的情况,以此可以看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可通过检测CTX,对骨破坏程度进行判断。25-羟基维生素D在30.5ng/ml以下提示缺乏的迹象,P1NP可对骨质疏松进行判断,一旦其水平高于标准值提示发生骨质疏松的风险,类风湿关节炎多数会呈现骨量丢失的情况,如果骨量丢失为进行性,临床症状不一定会有所表现,所以,对骨密度进行检测意义重大。在临床诊断中,医生常常以骨密度指标为依据对骨破坏程度进行评估,及早实施治疗,可对关节破坏进程进行预防。因为骨密度改变慢,不能对疗效进行检测,因此,虽然骨代谢指标无法判断骨质疏松,然而且可对骨形成和骨吸收进行反映,且敏感性较高,结合骨密度检测和对骨破坏程度进行科学评价,可在早期对骨质疏松进行预防,以便可以尽早治疗,提升治疗效果。
综上所述,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进行检测具有重要意义,可对骨破坏进行预测,其中类风湿因子的检测可对骨破坏是否存在风险性进行判断。
声明:本文所用图片、文字来源《中国药学》,版权归原作者所有。如涉及作品内容、版权等问题,请与本网联系
相关链接:羟基维生素,矿物质,因子